歡迎光臨 佛山市沃博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網站地圖發布者: 沃博 時間:2023-06-26 16:37:20
第一個錯誤觀念:質量意味著好、奢侈、光亮,或者分量。
喜歡看足球的朋友們應該知道,解說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當看到一個自認為漂亮的傳球,通常會說:這個傳球質量蠻高的!
當看到一個自己不滿意的射門,通常會說:這腳射門質量太差了!
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用形容詞來描述質量。本書對質量的定義是:符合要求。先定義清楚要求是什么?質量的結果只有兩個:要么符合,要么不符合。沒有什么好、奢侈、光亮等。
第二個錯誤觀念:質量是無形的,因此也是無法衡量的。
質量是能用質量成本來衡量的,也即,可以用白花花的銀子來衡量。這個很重要,因為量化了之后,大家都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質量改進的成效等等。
同時,個人認為像直通率、CPK等指標都是可以用來衡量質量的。
質量成本的構成:
一、預防成本
用于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體系策劃、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 質量審核費用;
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 質量改進費用。
二、鑒定成本
用于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三、內部損失(失敗)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a) 廢品損失;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d) 停工損失;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四、外部損失(失敗)成本
產品出廠后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第三個錯誤觀念:有一種經濟質量的存在。
通常的說法是:我們做不起這么好的東西。我們的業務性質不同,等等。
書中,作者提到了成熟質量方案的理念,我們要深入的研究“制程認證”和“產品規格”的要求。真正的研究透徹了嗎?還是在給自己找借口?
同時我們是否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個是最“經濟”的。
第四個錯誤觀念:質量的一切問題都是由工人,特別是那些制造工廠的工人所引起的。
一線工人只是執行者,只是按照指導書的要求執行而已。相反,通常的問題是,指導書模棱兩可。指導書做得讓人看不懂。
若把問題的責任往一線工人上推,也只能說明管理者的無能。
SPC中提到了改善及矯正措施:
局部對策:
· 通常需要消除制程系統的特殊原因。
· 通常由制程人員直接加以矯正。
· 大約能解決15%制程系統的問題。
系統改善:
· 通常需要消除制程系統的共同原因。
· 經常需要管理當局的投入與對策。
· 制程系統大約有85%屬于此類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15%和85%值得我們去思考。
第五個錯誤觀念:質量問題的根源在于質量部門。
我想,做質量的朋友們經常是會聽到此類的話:
出現客戶投訴了:
質量部怎么沒有檢出來啊?
供應商的產品上線有問題了:
IQC怎么檢的,這都判合格了!
產品要緊急出貨了:
我覺得這么輕微的刮傷,客戶看不出來的。
我們不是在做藝術品,質量部卡的太嚴了!

ISO質量認證知識尚未廣泛普及,有些人對質量認證的目的、意義、內涵了解不透,理解不深,甚至產生一些誤解。如所謂“雙認證”,所謂“國際認證”,“出口產品企業才需要質量認證”,“企業在認證以前不存在質量體系”和“企業通過認證即可一勞永逸”等。下面,科普咨詢就通過這些問題給予說明,以澄清是非。
01 所謂“雙認證”
“雙認證”的原意是指企業既通過了產品質量認證,又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有人把“雙認證”誤認為是“國內認證和國外認證”或“一次審核發給兩個認證機構的證書”,認為“雙認證”一定比“單認證”好,其實這種認識并不全面。
作為創始成員,我國已簽署了國際認可論壇多邊承認協議,凡經中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認證機構所頒發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在簽署協議的17個成員國都將得到承認。我國認證機構認證的效力,與國外認證機構毫無二效,具有同等權威,產品質量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的關系區別為自愿性和強制性認證。
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國內一些企業以取得國外認證機構的認證為“榮事”,甚至不惜花費10余萬美元換取一張證書,更甚者“買”多張證書。這種貪多求洋的做法,實在叫人啼笑皆非。
02所謂“國際認證”
質量體系認證不存在“國際認證”。有些企業把質量體系符合國際標準ISO9000族標準的要求,經認證機構審核通過認證,說成是通過“國際認證”,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另一種認為國外認證機構的認證是“國際認證”也是錯誤的。
ISO9000族標準雖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家為各國廣泛承認的國際質量認證機構。各國質量認證機構所進行的認證,僅僅是個體行為。此外,也不能把“國際互認”理解為“國際認證”,“國際互認”是指簽署協議(IAF/MLA)的成員國相互承認,而非“國際認證”。
03 所謂“出口產品企業才需要質量認證”
“出口產品企業才需要質量認證”的說法明顯是錯誤的。不可否認,企業通過質量認證對提高產品信譽,消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便于進入國際市場,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但這不是質量認證的唯一目的。質量認證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國內市場的競爭與國外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產品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質量的競爭,企業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無疑要增加質量籌碼,必須在自身管理上下功夫。通過質量認證,并堅持其有效性,毫無疑問是企業增強素質,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04 所謂“企業在認證以前不存在質量體系”
目前,一些企業以為:“企業在認證以前不存在質量體系,申請質量認證還需請專家來重新構建一個質量體系”。
其實,每個企業從產品開發到投放市場,只要能正常運轉,客觀上就存在一個質量體系,有的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只是尚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或沒有形成系統文件。
推行IS09000族標準只是使原有的體系更規范、更健全、更系統、更完善。企業應從現有的質量體系(無論是文件化的,還是非文件化的)出發,按照標準的要求,建立良性的質量管理運行機制,從而確保顧客能得到滿意的產品。所以標準不是天外來客,貫標不是讓人們重起爐灶,認證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05 所謂“企業通過認證即可一勞永逸”
目前,個別企業出于某種需要,被動開展質量認證工作,為取得證書而開展質量認證。在認證通過以前、貫標認證態度積極、認證通過以后則工作消極、把已經建立起來并開始運行的質量體系擱置一邊,以為“通過認證后,企業貫標認證的所有工作已經完成”。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企業通過了質量認證僅僅表明企業已按IS09000族標準建立并初步實施了比較規范的質量體系,對于企業質量體系的完善和提高,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企業應按已建立起來的質量體系運行下去,并且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推動企業的不斷發展。
事實證明,企業通過質量認證以后,同樣要面對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開拓產品市場等問題,如果經營不善,同樣會面臨倒閉的威脅。企業認證后產品質量嚴重滑坡,企業的認證資格同樣會被取消。
如果產品質量不穩定,既使通過質量認證,用戶也隨時會對企業“投不信任票”。所以那種“一勞永逸”的做法不但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且還可能使企業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友情鏈接:
Copyright? 佛山市沃博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1088590號
技術支持:萬迪網絡